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猫鼠雕塑\江 恒

2025-11-27 05:02: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伦敦高夫广场的霍奇猫雕塑。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骨架,雕塑便是城市的灵魂。在英国,有几组猫和老鼠的雕塑,背后的人文故事耐人寻味。

  猫向来是雕塑家喜爱的主题,伦敦高夫广场的霍奇猫(Hodge)雕塑无疑是其中的杰作。只见牠端坐在一本翻开的书上,旁边是一个打开了壳的牡蛎,书上有一行文字:“确实是一只非常好的猫”,署名塞缪尔,他正是以“如果厌倦了伦敦,就厌倦了生活”而闻名的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现实中,霍奇猫是塞缪尔的宠物,《塞缪尔传》中描述了他如何宠溺霍奇:“他,以免和牠相处不悦。”也就是说,塞缪尔为了避免猫被仆人欺负,经常带牠一起出门并亲自照顾,包括为牠买新鲜的牡蛎。当时英格兰沿海地区盛产牡蛎,因此价格并不昂贵。但时间一长,吃牡蛎的霍奇还是出了名。一九九七年时任伦敦市长罗杰.库克爵士为纪念塞缪尔,在他的旧居前面的高夫广场建成该雕塑。如今其已成一个旅游景观,很多游客走过雕塑时,都习惯性地将硬币放入牡蛎壳中,作为好运的象征,而每逢特殊场合和纪念日,还可以看到一条粉红色的丝带系在霍奇的脖子或牡蛎壳上。

  与霍奇猫充满文学色彩不同,位于苏格兰克里夫的陶瑟猫(Towser)雕塑与酿酒密切相关,其设立在当地历史最悠久的格兰特雷威士忌酒厂门口,以纪念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捕鼠手”。由于酒厂储存大量用于威士忌生产的大麦,往往成了老鼠的天堂。因此从一九六三年开始,该酒厂入驻一只名叫陶瑟的长毛玳瑁猫,牠不负众望,在二十四年时间里,总共捕杀了二万八千八百九十九只老鼠,该数字是根据牠每天的平均捕杀量估算出来的。等到一九八七年陶瑟去世,健力士世界纪录将其列为世界捕鼠冠军,牠至今仍保留着这个头衔。

  位于约克郡约瑟夫朗特里剧院外墙上的猫雕塑也极具特色,其受到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和歌剧《格斯─剧院猫》的启发,由雕塑家乔纳森设计,选用银镍材料,猫身上皮毛的纹理清晰,远远望去仿佛趴着一只真猫。据乔纳森表示,之所以把猫雕塑放到剧院外墙上而不是门口,一来剧院属二级艺术保护建筑,能增添艺术性;二来可使猫的目光适当地集中在剧院的招牌上,可谓相映成趣;三来当游客走近剧院时,恰好将猫和招牌两者尽收眼底。

  作为猫的死对头,英国也有不少有趣的老鼠雕塑,在众多的作品中,最有知名度的应是伦敦菲尔波特巷的“两只吃乳酪的老鼠”。其同样位于建筑物的外墙上,人们要抬头仰望才看得见,牠们一只在上,一只在下,嘴里咬着同一块乳酪。由于老鼠尺寸非常迷你,如果不专门去寻找,很容易错过,因此也被称为“伦敦最小的公共雕塑”。据说该雕塑是为了纪念十九世纪两名建筑工人之死,当时他们因午餐三文治不见了而发生争吵,进而大打出手,结果双双从楼上摔下一命呜呼,最终调查发现三文治是被老鼠偷走的。尽管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存疑,但人们仍津津乐道,认为该老鼠雕塑能够提醒大家“冲动是魔鬼”。

  在苏格兰艾尔郡,则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老鼠雕塑,和霍奇猫一样有着文学渊源。该雕塑位于著名诗人罗伯特.伯恩斯出生地博物馆附近,是向他的诗歌《致老鼠》致敬。此诗创作于一七八五年,描述了没有农场之前,人和鼠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可是农场一旦建立,平衡就被打破,老鼠势必会被追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首诗歌问世一个半世纪后,感动了一位美国的工人作家,他就是小说《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他受诗中的一句“最好的计划,不管人和鼠,往往都会落空”所启发,写出了经典之作《人鼠之间》,并借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斯坦贝克希望通过此书来回应伯恩斯的这首诗。在他看来,大萧条时代的工人,生活在鼠与人之间,他们的生活也受着命运无常的捉弄。

  另外,在英国剑桥市政厅外,有一座纪念慈善艺术家法尔的雕塑,上面有只可爱的老鼠同样远近闻名。据说法尔生前常在此地摆摊卖艺募捐,表演时会有一只小老鼠沿着他的帽檐跑来跑去,而鸽子则在雨伞末端保持平衡,其他动物绕着自行车的篮子打转转,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据统计,英国仅在伦敦的近一千五百座纪念雕像中,就有约百分之八的公共雕塑描绘了动物。这些雕塑既是街头景观,也是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积澱。正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有生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