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中欧班列通江达海(上)\陈智富

2025-11-27 05:02: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两江相拥,三镇鼎立,万古不息的黄金水道,造就荆风楚韵的浪漫灵秀。纵横阡陌,连南接北,米字形的铁路枢纽,成就九省通衢的四通八达。“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天下名镇的商贸盛况仍然熠熠生辉。大江大湖大武汉,虽处内陆腹地,也是开放前沿,“新沿海”的雄心不灭,在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中勇立潮头,通江达海,驰骋全球。

  汉江从南岸嘴汇入长江的怀抱,东流至天兴洲拐了一道弯,造就长江中游第一深水良港阳逻港。在阳逻港东区,一期和二期码头并肩而立,勾勒出铁水联运的迭代风华。在二期码头,江船卸箱,堆场内转运,井然有序,龙门吊和无人驾驶集卡像一对黄金搭档默契地转运货箱,娴熟流畅。十几层楼高的岸桥像巨人有序站立在江边,纤长的主臂伸展到江轮甲板上方,安静地吊装一个个集装箱。浸润波光的汽笛声与滔滔江水声相互应和,演奏一曲通江达海的劳动之歌。在阳逻港西区,去年底开工的多式联运工程项目现场如火如荼。暮色四合,清风徐来,放眼望去,焊花飞溅,如同繁星坠落在钢筋丛林,轰鸣的桩机在大地震颤中拍打节拍,高大的塔吊在江天之间凝视远方。

  武汉这些年以久久为功的努力,将铁水联运、铁海联运、多式联运的模式创新成互联互通的典范,实现长江“黄金水道”与“钢铁丝路”的无缝对接,中欧班列武汉枢纽集结能力显著提升,新沿海对外开放辐射力显著增强。

  为什么中欧班列看武汉?

  曾经一度,武汉有先发优势,却陷入中流。试问铁水联运枢纽,武汉原本当仁不让。二○一二年十月,武汉首次开通中欧班列,是继重庆之后第二个开通的城市,发展却不理想。东西湖区吴家山的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主打铁路枢纽集货发运,新洲区阳逻港聚焦水铁联运衔接,两者相距五十公里,遥相呼应,却难合体。距离阳逻港仅四公里的武铁香炉山站,因条件限制无法接驳中欧班列(武汉),不得不多转运五十公里,徒费时间,徒增成本,成为多少企业的切肤之痛。

  想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必须“敢破敢立,奋勇争先”。两年前,武铁香炉山站接入全国铁路网,具备“港站同场、运输同场、关检同场、信息同场”的能力,中欧班列(武汉)提档升级,打通中部陆海大通道的动脉。中欧班列(武汉)开行量已连续两年突破千列,加速度态势明显。正在建设的阳逻港西区项目,二○二七年建成后将把转运距离从四公里压减到二公里,或可让班列直入港区,智能化无人集卡车接驳“最后二公里”,实现集装箱“下轮船就上火车”。万吨大港,千万标箱,阳逻港的目标指日可待。

  为什么中欧班列看武汉?看的不光是湖北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雄心,而带给人们更多思考的是攻坚克难的变革之举与磅礴迸发的科创伟力。

  “织网全球”的突飞猛进。十一月七日,一批越南货物水运抵达武汉集结,再由中欧班列(武汉)出发,将经二连浩特发往俄罗斯,这种顺畅的多式联运模式,有效贯通越南至俄罗斯物流通道,助力湖北与东盟、俄罗斯及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目前,武汉中欧班列已构建四向通道,搭建六十条稳定跨境运输线,辐射亚欧大陆四十个国家、一百二十多个城市,名副其实地成为中部地区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