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研讨会上,教授发言时,认真的目光从黑边眼镜框上方直射过来,左手上下有力摆动配合?。他在强调关于“既要……又要……还要”的高见,顺?他的目光和话语,我的意识流跳到云南老友的茶桌上。
跟老友两口熟悉多年了,每次去做客茶叙,女主人都会将干净的茶海摆放齐整,用沸水将每人的小茶杯、公道杯、泡茶壶依次烫过,再取出宣纸包装的普洱茶饼,用茶刀稳稳插撬分解开来,用茶匙取出几块儿,轻轻放在迷你茶则上,然后将称准的茶块儿放入紫砂茶壶,用沸水沿壶内边旋注后,将初泡的茶水倒掉,第二次冲注沸水入壶片刻,就出茶汤经茶滤倒入公道杯,最后分斟给各位客人品尝。
女主人对普洱茶颇有研究,每次泡茶非常认真,并要求客人喝茶也要专心,甚至不许品茶时,咀嚼其他吃食。
认认真真请教何以她泡的茶最受欢迎,她便有板有眼地嘱咐须做到“三要”:首先,投茶用量要准,这是指泡壶容积和投茶重量比例要准确,一般为一比二十,比如泡壶容积是一百二十毫升,投茶量就是六克;其次,冲泡水温要准,如果是普洱熟茶、三年以上的生茶、老生茶,基本都是一百摄氏度的水温,而泡绿茶的水温一般控制在八十至八十五摄氏度;第三是泡茶时间要准,普洱茶前五泡,从注水到出汤在十至十五秒,从第六泡开始,每一泡比前一泡要多五秒。掌握好这三准,就能泡出一壶好喝的茶。当然,前提是普洱茶本身也是好的,这个不是她指教的重点。
忽然想到,这不是典型的又一个“既要……又要……还要”吗?
泡一杯好茶,尚且需要起码做到既要投茶量准、又要水温准、还要时间准,若想做好其他大多更难更繁的事情,要求做到这“三要”,恐不能算是什么苛求吧。
重要的,大概是我们做事的人,得耐心细致地,真正把那些“既要……又要……还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搞清楚、弄明白、理顺当。
如此这般,想必事情,就能做得更好一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