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微软的一个研究部门“亚洲网络工程院”,在2014年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械人小冰。它在内地叫小冰,但同一个系统,在不同国家用不同名字跟不同语言的人聊天,通过对话自我学习,目的是有一天它能像当地人一样,可以利用当地的语言发挥创造力。其中,内地的技术人员让小冰分析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像AlphaGo阅读围棋棋谱一样,期望它能创作出超越所有现代诗人的作品。2017年,它出版了名为《阳光失了玻璃窗》的诗集。当然,有经费做这样的研究,不会没经费出书。出书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它的诗,真的能超越人类吗?
有些诗人批评,小冰的诗有“机械性”,能分辨出并非出自人类手笔,因为没有艺术性和独创性云云。其实这种说法太虚,任何讨厌这件事发生的人,都可以这样说。我倒留意了一点:据说,研究人员做了许多试验,包括让它用别的名字在网络上发表诗作,但没有人认得出诗作出自人工智能。这原本是想证明人工智能的作品已经融入了人类,但恰恰相反,不同的人在网上匿名写诗或写文章,如果是大师级,必定让人找到蛛丝马迹,这是年月换来的身份认证,你喜欢余光中的诗,一定是大部分的诗都配对了你的口味,可能是那一份节奏性,可能是那一抹淡淡的乡愁;如果有一个诗人,一时像李白,一时像杜甫,你不会找到那能让你死心塌地的共鸣。
小冰匿名写诗没人能认出来,就是说小冰的诗还没有形成一种风格。它写出了人人都写到的诗,没有人感到惊叹,没有人感到诗圣再临。当科技包括机械和人工智能渐渐征服人类理性的运算,在感性的诗词歌赋上还在门外叩门。然而,我们需要连这个範畴都被征服吗?有一天,世界多了一位人工智能诗人,你会更加幸福吗?
当诗词都能被计算出来,就是文化灭亡的一天—因为那时候,自以为还是人类的我们,其实都变成机械人了。人类所以是人类,就是因为创作力量同幻想,会吓你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