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状,或称“行述”,是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或亲友撰写,可作为撰写墓志或立传的参考资料。现在的葬礼上通常叫“生平简介”。
明崇祯十五年,清军攻陷松山,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当时北京传闻洪承畴已死,崇祯帝为之辍朝,赐祭十六坛,在京师建祠。洪家子弟为之撰行状,历数洪承畴文治武功、尽忠报国,分送诸位公卿显贵。刚刚祭祀到第九坛,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来,祭奠也被叫停。但行状已流传坊间。
清顺治康熙年间,洪承畴受命领兵南下,经略江南诸省,剿灭明朝残余的抗清力量,为新主子立下汗马功劳,康熙四年病逝。洪家举行葬礼,又撰写了一本行状,但对洪承畴在明朝的事迹隻字不提,而从其随清廷佐命入关写起。有好事者,得到前后两份行状,将其订为一本。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有人曾写了一副对联:“灭吾君者吾仇也,灭吾仇者吾君也。”第一个“吾君”指崇祯帝,后一个则指“顺治帝”,而“吾仇”则指李自成农民军。可算是对两份行状的高度概括。好在洪承畴是“皮革脸”,足够厚,“时人谓洪之脸皮乃革製者”,泉下有知估计也是喜怒不形於色。
洪承畴丧师辱国,叛主投敌,这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是最为人所不齿之举。就连清廷也对他弃之如敝屣。乾隆皇帝还特意下令编纂《贰臣传》,将洪承畴列入;相反,对抗清而死的史可法却大为褒奖。
清朝编《明史》,没有为洪承畴立传,只在其他纪传中有诸如“洪承畴败贼於梓潼”,“洪承畴总督蓟辽”,“大清兵克松山,洪承畴降”等简要记载。民国时,前清遗老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延续了清廷的官方评价,对洪多有贬抑。
如今国家大力反腐,常见有官员在报上文采飞扬标榜廉政勤政,转眼落马后又痛哭流涕忏悔腐败堕落之路。若搞个合订本,亦可收洪承畴简历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