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嶽庙碑林现存的八十九座石碑中,赵孟頫《张天师神道碑》堪称镇庙之宝。按封建礼制,赵孟頫书写的此碑地位自然比不上康熙、乾隆的御碑,但就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言,则远超其他。
碑文纪录了东嶽庙建庙缘起和历史,并涉及元朝的许多政治、文化、宗教史料。更为珍贵的是,碑上文字乃是赵孟頫亲手撰文并“书丹篆额”,又浸透了其本人诸多的人生感慨。这块碑能历经七百年沧桑,逃过浩劫,保存至今,实在历史的眷顾。
东嶽庙是元仁宗时道教大真人张留孙置地建造,后由其徒弟吴全节接续完工。张留孙是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徒弟。忽必烈平定江南,召见张宗演师徒,独将张留孙留在北京侍驾,视为“奇士”。与全真派邱处机劝成吉思汗止杀爱民相似,张留孙也进谏忽必烈“虚心正身崇俭爱民以保天下”,很受信任。
赵孟頫比张留孙小六岁,两人都是宋亡后的江南遗民,被召往遥远的大都。虽然在新朝受重视,但那种亡国之痛一直深埋心底。张留孙曾“知集贤院事”,赵孟頫也担任过集贤学士。既是同龄人,又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思想意识。
延祐六年(一三一九年),也是东嶽庙开始营建那年,因管夫人病发,赵孟頫乞归,返回浙江。张留孙则卒於元英宗至治元年(一三二一年)底。英宗派人到吴兴,请赵孟頫写神道碑。赵孟頫追忆故人,物伤其类。碑文写道:“老臣伏在田里且三年矣。张公遂去世。感叹存没,不亦悲乎?今上皇帝不以臣远去,老病且死,犹记忆之……旨意所及,岂直为张公哀荣哉?”叩谢隆恩的字裏行间,难掩淒怆江潭之感。
写完不久,赵孟頫於至治二年六月病逝,享年六十九岁。东嶽庙裏高高耸立的神道碑,虽是赵孟頫为他人所写,但又有如他本人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的丰碑,供后人追念。
(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