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古玉色沁分真假\李英豪

2019-02-01 03:18: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曾有某甲,风闻高古玉器珍稀,升值惊人,遂四出网罗,务求佔取,认为“奇货可居”。有一次,玉贩子售给他一件“古玉璧”,奢言是“新石器时代浙江一带良渚文化的出土罕品”,兼具“福禄寿喜”四种色沁。后来,经有经验的专家细心鉴别,证实不过是一种河南石,根本上不是古玉;而是经煨黑变褐变灰色后,复以鞋膏蜡厚厚浆涂四周,再用刷子擦匀,上一层川白蜡,然后抛光,说是什麼“水银沁”、“铁锈沁”、“金砂沁”和“象牙沁”,冠上一个吉利的名堂。玉贩子高价售出后,已不知所终。

  附图的青玉璧,才是真古出土的良渚文化珍宝(现存博物馆),带几种不同天然色沁,在土层下历数千年才形成。近代贋品无温润古拙之感,经火熏酸蚀,质受破坏,必失润而乾枯暗滞,仅发蜡光,很不自然;假色沁混浊呆涩,甚至有些新“火劫纹”或“水激痕”。

  古人迷信,认为置放陪葬品可供死者在另一世界享用;而且棺木内会存放石灰,甚至懂得间以水银,作用是吸收尸体腐烂后的尸水。

  在地层中,长期受地热、压力、土蚀等天然因素影响,不但陪葬玉的分子结构质变,而且棺木经久腐烂,裏面的水银流出,地层周围的一些水银又会帮助天然的矿物质和化学元素渗进去。这些透闪玉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矽酸盐,含铁量低於百分之四。虽然本身玉质变化较少,但四周表面仍会受色沁。呈黑色者,古称“黑漆古”,后人名为“水银沁”。

  良渚文化时代,祭祀和殡葬皆兴焚玉(燔玉),是仪式和风俗习惯。加上四周多有石灰,历久遂形成如象牙色或鸡骨色的所谓“灰沁”。

  东周以后,尤其是两汉时,墓穴内常常添加朱砂与石灰,望保尸身不腐。前者日久就渗入玉的表层,造成“朱砂沁”。“土古”较少有金黄色沁,但长期受铬酸钾与氧化钛渗进,或受酸化锌和酸化铁所沁染,则会成为“玵黄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