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作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历来是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创作主题。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可谓将节日除旧迎新的喜庆气氛描绘到了极致。
爆竹,对孩童来说,是节日的一种执念。丰子恺在《新年怀旧》(一九三五)裏写道:“我幼时对於爆竹店,比其余一切地方都亲近。自年关附近至新年完了,差不多每天要访问爆竹店一次”,“新年的晚上,我们又可从花炮享受种种的眼福。最好看的是万花筒……河水反照着,映成六株开满银花的火树,这般光景真像美丽的梦境。东岸上放万花筒,西岸上的豪侠少年岂肯袖手旁观呢?势必响应在对岸上也放起一套来。继续起来的就变花样。或者高高地放几十个流星到天空中,更引起远处的响应;或者放无数雪炮,隔河作战。闪光满目,欢呼之声盈耳,火藥的香气瀰漫在夜天的空气中。当这时候,全镇的男女老幼,大家一致兴奋地追求欢乐。”
“蓬─啪”的爆竹声,也让曾计劃奉行新曆、不过农曆新年的“洋派文人”林语堂安心享受年夜饭,他直言“好像不自觉地感到非常的愉快”。在《我过新年》(一九三五)一文中,他开篇道出:“阴曆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其他节日和它比较起来便显得缺少假日精神的整个性了。五天裏面,全国的人都穿了最好的衣服,关上店门,閒蕩着,赌博着,敲锣鼓,放爆竹,拜年,看戏。这是一个大好日子,每个人都憧憬着新年发财,每个人都高兴地添了一岁。”
即便是在《祝福》(一九二四)中选择让主人公祥林嫂在鞭炮相伴的祝福声中走向生命尽头的鲁迅,青年时期再不喜过年,到了一九三五年的除夕夜,他在写给学生黄源的信裏说道:“今年爆竹声好像比去年多,可见复古之盛。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