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艺加之言/《萨达纳帕勒斯之死》/王 加

2019-05-29 03:03: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提及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最富盛名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因鲜明的政治色彩显然“独孤求败”。但若论及这位西方现代绘画先驱最富浪漫主义情怀、引领十九世纪美术潮流的经典,其著名“屠杀三作”中的《萨达纳帕勒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则当之无愧。这幅一八二七年巴黎沙龙的参展作品取材於英国诗人拜伦(Lord Byron)於一八二一年撰写的叙事诗《萨达纳帕勒斯》。

  画面描绘了亚述王朝末代帝王萨达纳帕勒斯面对攻入城中的敌军,在自裁前命手下屠杀其嫔妃、爱马和奴隶,并将稀世珍宝毁於一旦的残暴场景。德拉克洛瓦巧妙地将威尼斯画派的鲜艳色彩、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光影对照、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对於女性的肉感诠释和马匹鲜活的动态捕捉,以及新古典主义考究的人物结构等创作手法完美融合;并通过倚在床上泰然自若的国王、惨死在他脚下的赤裸宠妃和近景正欲割断妃嫔喉咙的野蛮侍卫相互间极富视觉衝击力的强烈反差,呈现出比拜伦诗歌更血腥、更具戏剧张力的画面。

  德拉克洛瓦以文学著作为灵感绘製的《萨达纳帕勒斯之死》既顺应了十九世纪风靡欧洲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热潮,也堪称是最契合浪漫主义时期推崇想像力和个体感性表达的符号化巨製。画作完成后,画家於一八三二年亲赴北非採风,并参照旅途中的速写稿完成了大量具有东方异域风情的作品。长达六个月的北非之行不仅改变了德拉克洛瓦后半生的创作方向,以他马首是瞻的夏塞里奥(Théodore Chassériau)和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等后辈画家们也先后步其后尘,前往北非去追寻偶像的视角和他画中的夺目日光。《萨达纳帕勒斯之死》所展现出的浓郁神秘的异域风情和绚烂耀眼的丰富色彩对莫罗(Gustave Moreau)笔下兼具东方情调和魔幻韵味的象征主义神话作品有着肉眼可见的影响;而身为莫罗弟子的“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Henry Matisse)则以其鲜艳浓厚的强烈色彩表达延续了师承。(影响西方艺术史的百幅油画名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