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夜语心灯/艾格舍利特灯塔/南 山

2019-05-31 03:05:4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艾格舍利特灯塔(Lighthouse Tokarevskiy)是海参崴的地标。我知道她的存在,缘於偶然。早前应邀参加俄罗斯举办的太平洋文学节,开幕那天,我被宣传海报的设计所吸引,久久凝视。海报以海参崴的海岸线为图案,左下角一支钢笔的笔尖正对着一个港湾,流出的墨水形成一片蓝色海洋,正好寓意浩瀚的太平洋,海面上一座灯塔散射出夺目的光芒。

  这是一座造型简约别致的灯塔,并不高大,但却以樸拙的美而引人注目。她是当地的一处名胜,曾因一部电影在这裏取景而名声大噪,成为遊人必到景点。我没能抽出时间专程一遊,多少有点遗憾,不过倒也为灯塔的形象长留心间而感满足。

  毕竟我是为会议而来。

  文学节的会议开得紧凑而热烈。“东方现代文学圆桌会议”环节,一位中国作家演讲后,席间一位衣着樸素的俄国女士举手,发问怎样看沈从文、汪曾祺这样的作家,以及他们的当代影响。台上的讲者作了她的回答。这时我也举手发言,从个人的文学认知对那位女士的提问作出我的补充,同时也表达了对俄罗斯文学大师,如契诃夫、托尔斯泰等的敬意。

  我没有想到在俄罗斯会遇到一位中国文学的知音,所以会后特别走到那位女士面前向她表示敬意。她也表示很高兴听到我的回应,并写下一个电邮地址,叫我给她写信。

  离开俄罗斯那天,我试探性地发出一封电邮,回港即收到有署名的回覆。她名为Nadezhda Khuziyatova。我上网一查,才知道她是俄罗斯的中国文学专家,任教於俄国顶级名牌学府—远东联邦大学,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研究範畴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个课题,对沈从文有深入的研究,曾为文论述其抒情叙事风格,尤其是《边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色彩。

  一位学有精专、融通中俄的汉学权威,却表现得那麼平易近人,怎不令人肃然起敬?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人有才学智识自有气质。大巧若拙,学问深湛的人,通常活得淡然自持,守樸谦下,从不虚张声势。这样的人,心有亮光,自能照亮世界。

  明月无心自照人。她,照亮一片文学的海洋,不也是一座艾格舍利特灯塔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