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和鉴别我国的高古玉器,深切认识其形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例如附图,是商代晚期琢製的玉琬圭。一九七六年殷商妇好墓也曾出土大同小异的玉件,皆为扁平长条形,一端磨出厚刃,转角圆钝,另一端有一圆穿;圭身两面分别琢刻流畅的隐地凸起直线。这种商、周时期的琬圭,是“王使之瑞节”;《周礼.典瑞》指出:“琬圭以治德,以结好。”治德,就是臣子做了好事,君主派人去嘉奖他,派去的人要持琬圭。结好,亦即两国或诸侯之间结好或结盟时,参加盟会者要拿着琬圭从事。
很多人也不知道玉圭的源流、种类和用途。自殷商至两周时期,圭可说是最重要的礼器,因为圭属於统治阶层最高官吏的瑞器,乃权力的象征,是唯一证明他们的官爵证物。其形状主要有两种:一为尖首圭,顶部尖,略呈三角形,是从戈形蜕变而成;始於殷商,盛於东周及春秋战国。另一种是平首圭,上端平首有刃,近下端有圆孔,乃从新石器时代石斧的形状衍化出来;它们的製作比较尖首圭更早。斧和戈,皆可作攻击性武器,前者用作砍劈,更有实用价值。
进入商、周时代,转用青铜作器物,不再用石製;但石器时代使用的石斧却保存下来,并视为神明般崇拜;统治者把捉民众心理,予以具体化而变成政权的象征,更用玉琢成,以示身份尊贵。大典或上朝时,高官必紧执指定的玉圭,以示得到“任命”,权势在握。“瑞器”的四种圭,有严格规定。镇圭,形似古石斧,孔必穿在中央,表示有生杀权。“镇”的意思是凭威权以安定四方。桓圭,乃“公”所执,“公”是诸侯中地位最高的,好比宫室的桓楹。次为“侯”所执的信圭,以示慎行有信。躬圭,为其他高官所执,表示鞠躬尽瘁,扶助朝廷。至於“礼器”的四种圭,大圭,并不琢任何纹饰,因为“礼以素为贵”,是天子用以祭日时插腰间,有三尺长。青圭,是祭东方之神专用。裸圭,为瓒(盛祭酒之盘)的柄,用以裸祭祀庙。瑁,是小型圭,天子用瑁在其镇圭头上冒一下,表示来朝见诸侯所执的圭不假。坊间不少贋品,仅凭臆测伪造出来,并无真古实物作依据,各种玉圭的形制与尺寸,全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