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夏日语冰\蓬 山

2021-07-08 04:24: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古语有云:夏虫不可语冰。现在科技昌明,冰在夏季也不算什么新鲜东西,小小夏虫也沾光开了眼界。人类当然更会享受了,啤酒、饮料、果肉、粥汤,视不同情况加进冰块、刨冰、冰碎、冰沙,那全身毛孔收缩的透心冰冰凉,简直不要太爽。

  古代没有冰箱雪柜,北方比南方就多了一项优势。虽然说南方也有人在深井冰凉洞穴里用硝石吸热造冰,但工艺复杂,收效甚微,造出的与其说是冰不如说是霜。北方就不同了,寒冬时节,滴水成冰,湖泊河道,到处是坚实的冰层。于是官府就派人凿取冰块,贮藏在深挖地下的冰窖、冰井中,待到夏日取出作消暑之用。

  战国时代就有“铜冰鉴”,足见其历史之久远。当然,这项工作成本高昂,非一般百姓所能承担。也正因此,唐代时,有“长安冰雪,至夏日价等金璧”之说。杜甫一向惨兮兮的,只能是:“思沾道暍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畅想一下,过过嘴瘾。现在网民将“神经病”谐音为“深井冰”做戏谑之语,殊不知古时还真的就有“深井冰”的说法。亦算是趣事一桩。

  当然,对于那些皇亲国戚、重臣将帅,朝廷有赐冰的恩典。到了清代更形成了专门的凭证,“以数寸之纸印为小票,名冰票,为领冰之券”。只有宫廷和王府允许开冰窖。个别商人为了经营生意,也不得不挂靠王府,交银子承包。直到清末才逐渐放宽限制,价格也渐渐便宜了些。

  北京城内景山北面有一条恭俭胡同,清代这里就有一处皇家冰窖。如今地面上辟为一饭馆,地下冰窖格局仍在,只不过无需藏冰,而成了天然的酒窖和餐厅,自带冷气效果。坐在这里来上一盏冰镇酸梅汤,再来一份冰浸藕片山楂糕的“冰盘”,暑气顿消,亦增添怀古韵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