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儿在今届奥运会项目取得佳绩,随即掀起一阵运动风气。其实,运动不应是一时风气,应该随时随地可以做,步行值得全民推广。
去年世界移植运动联会发起为期十星期的“挑战十亿步”步行比赛,全球共六十四个国家及地区参加。香港勇夺冠军,是最多人、最多队伍、行走步数最多的参赛队伍。曾接受肾脏移植的康复者黎瑞龙,更在十星期行足五百五十多万步,距离等同来回香港至北京一趟,从而夺得个人组世界冠军。证明步行这一温和的运动很适合康复者。
相对于跑步而言,步行较跑步所承受的下肢撞击力为低,“健步行”属于低撞击性的带氧运动。这是男女老幼都能够做到的体能运动。参加者可以按自己的能力,随时随地进行。若能够持之以恒,既可以改善健康指标,提升身体状态,且有助于培养规律性及个人意志。
遗憾的是,香港人似乎不太喜欢运动,甚至连步行也可免则免。记得几年前,有份“普及体育研究──香港市民参与体能活动模式”报告,指出超过一半市民未能达到体能活动量的“基础指标”(即每星期至少三天,每天累积最少三十分钟或以上中等或剧烈强度的体能活动)。专家指出,体能活动不足或久坐是引致超重、肥胖、高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欠佳的风险因素之一。
由于香港公共交通发达,也成为很多市民舍弃步行的借口。世界绿色组织问卷调查就发现,市民步行时间减少、步行习惯变差,以步代车意欲下跌。高达百分之四十九点二受访者未能达到康文署建议的基础指标,即步行时间每星期至少三天、每天累积最少三十分钟或以上。
古人说安步当车,现代人贪方便、舒适,连几步路也不愿走,长期四肢不勤,除了影响健康,也不环保。运输为第二大碳排放的来源,若要在二○五○年达到碳中和的艰巨目标,必须在衣食住行多方面减碳,多步行是减碳救地球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