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眼不见心不烦\胡一峰

2021-11-12 04:27: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眼不见心不烦”是句古训。新浪微博最近上线的“炸毁评论”功能,给这句古训添了一条新媒体的注脚。有了这个功能,如果你对某些留言感到讨厌,可以点击小炸弹图示把它们一举“炸毁”。不过,“炸毁”不是删除只是遮罩,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资讯遮罩。这些被“炸毁”的留言,你虽看不到了,但依然存在,别人还可以继续看到它们。如果你回心转意,也可以“取消炸毁”,让它们起死回生。

  从设计的角度而言,我想,这是个好创意。设计者把它名之为“炸毁”而非“遮罩”或“消除”等温和中性的语词,满满的暴力感增强了人们铲除厌恶之物时的快感。而这种“炸毁”又是悄悄进行的,爆炸范围只限于一人,“炸伤”范围被降低到了最小。后台还可以根据留言被炸的频次,改善评论的排序优先顺序,让这个功能多了大数据处理的意味。可谓一举多得。

  微博官方“使用说明”介绍:“炸毁评论”是为了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减少语言骚扰。微博和微信,大概是目前国人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微博更像一个公开的讨论空间,是陌生人聚集、活动和发声的地方。微信朋友圈里的虽未必真是“朋友”,但总有着牵丝攀藤的关系。相比而言,微博的公共性就强多了。陌生人在一起,又戴着网络身份的面具,交流更容易变得肆无忌惮、言所欲言。于是,有的人就在留言里对旁人注水灌水,胡搅蛮缠,甚至“口吐莲花”、恶语相加。把这些“坏留言”炸毁遮罩,落个耳根清淨,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不过,只活在童话里的孩子,很难长大成人。一个人若长期生活在无菌的环境里,身体免疫力恐怕就会下降;同样,若只接受与自己心意对路、合乎自己一时情绪的资讯,思想也会缺少足够的历练。此时,“炸毁”的不仅是评论,还是心智成熟的土壤。因此,炸还是不炸,还需慎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