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故事常为人津津乐道。每一件文物的回家之路,凝聚着无数人的付出,当中也不乏民间慷慨的捐赠者。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二○○四年捐赠的清雍正景德镇窰粉彩蝠桃纹瓶(附图),便是一例。二○○二年,张永珍偶然得悉这只宝瓶将拍卖,最后经过激烈竞价,她以四千一百五十万港元的成交价拍得,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两年后张永珍将它正式捐予上海博物馆。
这件粉彩瓶侈口,细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底部略外撇,形如橄榄,造型线条流畅优美,釉色莹润,瓶底有“大清雍正年製”青花楷书款。洁白外壁上用粉彩绘着盘亙的桃枝,结有八颗寿桃,饱满圆润,非常可爱。枝梢桃花含苞,一深一浅的绿叶,节奏鲜明,两只蝙蝠飞舞于枝间。“蝠”谐音“福”,寿桃象征“长寿”,寓意“福寿双全”。“蝠桃”装饰图案流行于清代,在雍正及干隆两朝的官窰器常见,尤其是盘子,但见于橄榄瓶的,极为罕见。
粉彩是从五彩发展而来的,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雍正、干隆二朝达至鼎盛。由于所用彩料多为西方传入,故又称作“洋彩”。雍正皇帝尤爱粉彩,当时匠人对粉彩瓷的造型、线条、色彩等工艺极其讲究,从而造就了“雍正粉彩”的辉煌。因此,这只蝠桃纹瓶可谓代表着整个清代的粉彩制作水平。
在亮相拍卖场之前,此粉彩瓶一直被存放于前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奥格登.里德的母亲家族的纽约家中,被当作枱灯灯座使用,瓶内还装满泥沙。这家人后来打算出售其祖父和父亲的一批古董,这件珍品才被拍卖行专家发现。经历四十年之久,所幸完整无损。据推测,它极可能是当年八国联军从清宫抢夺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