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幌子\蓬山

2022-03-25 04:25: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附近一家鲁菜馆,店门口悬出了两个幌子。形制如同古代达官显贵出行,头顶上打的罗伞,垂着一圈红色金色的布条,不过是型号小了一些。

  如今,幌子用在文章里的比现实中的似乎还多。比如批评某国用人权做幌子混淆视听,某某企业用技术创新做幌子欺骗消费者等,幌子似乎成了贬义词。其实,幌子原本不过是商业宣传、招徕顾客的手段。不管识不识字,远远看见幌子,就可知买卖所在。

  古代的幌子分好多种,有旗帜型的,如饭馆酒店的酒旗子;有象征寓意型的,如药店门口挂的葫芦;也有实物型的,如鱼食挂一条木雕的鱼,钱庄挂一吊木雕或铁铸的“孔方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幌子,原是人间烟火不可或缺的一景。

  民间有很多关于幌子的歇后语。如“棉花房摘幌子——不弹了”,停止营业,不再弹棉花,谐音“不谈了”,就此打住;“钱舖子的幌子——好大的吊儿(调儿)”,讽刺吹牛皮、讲大话。如今,这些歇后语几乎消失,于此也可见幌子的式微,在霓虹灯的闪耀之下隐退了。

  史上最有名的幌子,恐怕非景阳冈上的那面“三碗不过岗”的酒旗子莫属。武松晌午时分走路走得又累又乏,正肚中饥渴难耐,远远望见山林之中挑出了一面酒旗子,那心情,就犹如沦落荒岛的鲁滨逊,看见远方海平面冒出了一抹桅杆尖——终于得救了。

  幌子也很有讲究。以饭馆来说,挂一个,表明只是个买包子面条的小吃店;挂两个,说明酒菜俱有;若挂四个,则说明是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的大酒楼。唯独不能挂三个。北方口语,三个可读作“仨”,“仨幌”与“撒谎”谐音。若客人对菜品不满意,摘下一个幌子来,那就是对店家莫大的羞辱与惩戒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