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春天适合游颐和园,于桃红柳绿、水光潋滟之际,纵情展舒畅兴致;秋天适合游圆明园,在残垣断壁、斑驳光影之间,沉静发思古幽情。
在圆明园主湖福海西北侧,有四十景之一的“廓然大公”。原本是仿照无锡惠山寄畅园建造,建有双鹤斋与廓然大公殿,兼具书斋和寝宫的功能。廓然大公濒邻福海,而又巧妙地在景区内部造了一个内湖,由一条水道与福海相通。
那位诗作数量创造世界纪录的乾隆皇帝,有一首《廓然大公》御製诗:“有山不让土,故得高嶬嶬。有河不择流,故得宽弥弥。是之谓大公,而我以名此。偶值清晏閒,凭眺诚乐只。识得圣人心,闻诸程夫子。”此外还为廓然八景一一题诗。诗味如何,窥斑知豹。但诗前序言,寥寥数笔,倒是颇有清新小品的意趣:“平冈回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后凿曲池,有蒲菡萏。长夏高启北窗,水香拂拂,真足开豁襟颜。”
单看名字,“廓然大公”既不像周围的“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一味追求风雅,亦不像“涵虚朗鉴”“方壶胜境”那样强行附加神仙气息。此四字出自程颢《定性书》:“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哲学,无论为人处世,还是修身治学,都应当心胸宽广,视野宏阔。作个比喻的话,“曲院风荷”如隐士,“涵虚朗鉴”如道士,“廓然大公”如儒士。
在一八六○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廓然大公幸存,但却没有躲过庚子之变八国联军的掠劫,是圆明园中建之最早、毁之最晚的一景。如今,内湖与周围的假山碎石宛在,而殿阁片瓦。只有一道重修的L形檐廊及一座低矮的木拱桥。然而天高云淡,水波微兴,极目远眺,却格外地显示出廓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