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明威一九四一年访华,《大公报》可谓先声夺人。海明威尚在途中,二月二十日重庆《大公报》就刊登了林语堂当月五日从洛杉矶寄来的《美国通讯》第一期。文章讲述了美国政治社会热点,其中有相当篇幅介绍了海明威:“海明威为美国文豪,所著《战地春梦》世称杰作。近著《For Whom The Bell Tolls》,叙西班牙游击战四天内一段故事,销路已超五十万本。”
林语堂认为,“倘写作一中国战争小说……力量大于政治宣传也。”他总结:“海明威既非记者,又非温文尔雅之中国式文人,看来有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气象。”并简述了欧战以后写实主义文风的兴起。
四月六日,海明威抵达重庆。七日和八日,重庆《大公报》两日连载林疑今写的《介绍海明威先生》。林疑今是林语堂的侄子,后来成为着名翻译家,是国内翻译、研究海明威作品的泰斗。他在上海读中学大学时就翻译了海明威的《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所以,《大公报》约请林疑今撰文,无疑是最权威的,并特意加了编者按:“……兹由林疑今先生详细介绍海氏著作与思想,函为刊出,并以此文欢迎海氏之光临。”
林疑今介绍海明威的主要履历和创作历程,并以《战地春梦》等为例分析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在文末,他特别指出,欧美对中国向来缺乏了解,以为遍地恶棍文盲,“及至赛珍珠著《大地》后,美人始知吾国农夫生活真相,此原係小说,本无所谓绝对的准确,实替吾国洗冤不少。”因此,林疑今希望,通过海明威访华,“对吾国人有一番更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如上前线,则吾国士兵的英勇,抗战的伟大,当可扬名海外,长垂不朽。”
(“《大公报》上的海明威”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