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借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的珍贵文物中,有一对錾胎珐瑯“太平有象”(附图,其一)。它们正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第二展厅“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展览展出,该展厅主要呈现清宫中人物衣食起居、治国理政、敬天事神等多个情景。
錾胎珐瑯“太平有象”,清乾隆,通高一百七十厘米,长一百厘米,宽五十五厘米。象体态硕大浑圆,胎体厚重,气度雍容大方。据故宫博物院专家李永兴提供的史料,这对大象是两广总督李侍尧于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进贡的。彼时广州汇集着南来北往的商人政客,聚集了各种能工巧匠,在画珐瑯到来之前,广东匠人已经熟练掌握了掐丝珐瑯和錾胎珐瑯的制作。可以说,广东“承包”了清宫的珐瑯供应。
这对象被安放在紫禁城内的道教场所钦安殿中,此后二百多年间,从未离开过北京城。直至二○一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它们才第一次结伴“出宫”,回到“家乡”广州展出,随后又南下结伴赴香江。
乾隆对于大象驮瓶的组合似乎特别感兴趣,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工艺制作纪录《活计档》中,可见不少为瓷象、玉象添配宝瓶的纪录。为何大象陈设如此受皇帝喜爱?“太平有象”指代太平景象,一般认为象负一瓶,取“瓶”与“平”同音,象背上驮着宝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意涵。乾隆时期,各类以祥瑞图案拼凑而成的四字吉祥话十分流行,而太平有象这个艺术母题,在清代宫廷蔚为风行,作为盛世的一种视觉暗示,跻身成为清宫不可或缺的陈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