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救命毫毛\胡一峰

2023-05-12 04:25: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出门四件事,“伸手要钱”,这是个谐音梗,“伸”,身份证;“手”,手机;“要”,钥匙;“钱”,钞票。当我向孩子传授这一旅行经验时遭到了反驳:钱不就在手机里吗?带手机就行啦。这话没毛病。身份证亦有电子版,钥匙更不用说,智能锁应用越来越普及,开门时手机一凑就行。手机是把“万能钥匙”,生活里的事,几乎没它打不开的。

  不过,我出门尤其是出远门还是习惯带几张钞票。我称之为“救命钱”。要是手机掉了呢?突然坏了呢?网络失灵了呢?各种“小概率”事件在我脑中盘旋,不揣点钞票在身上,怎能安心出门呢?

  有这习惯的相信不在少数,尤其是与我年龄相仿或年长于我的人中。读研究生时,同宿舍的老刘长我十岁,也有携带“救命钱”的习惯。当时手机尚未普及,也非智能,手机支付更是闻所未闻,出门带钞票天经地义,而标配做法是钞票塞进皮夹子,皮夹子放进包里或衣裤口袋,粗放豪迈的懒得用皮夹,就抓一把胡乱装进口袋。到了老刘这儿却多一道手续,他收好钞票后,必再取出一两张,或五十或一百,依目的地远近估定,脱下鞋子,仔细把钞票塞进鞋垫之下,再穿上,方才脚踏五彩大钞,昂然而行。

  财不露白,古有明训,但如此重口味的藏钱法还是令我咋舌不已,于是恭敬请教。老刘神秘而自得地对我说:藏在鞋里的钱最安全,一则掉落的机率极低,二则纵有小偷觊觎,下手难度系数也是极高的。出门在外,保不齐搞丢钱包,或自己不慎遗失,或遭“梁上君子”取走,此时鞋里的那两张钞票便能救命。言语间,老刘乖巧得计之态,好似孙猴子被观音菩萨在脑后种了三根救命毫毛。

  老刘的法子妙得紧,我却一直没学,原因应该是代际习惯之差异。毕竟,习惯是世界给予我们最顽固的记忆,也是我们与世界最稳固的联系。当然,我不取此法,或许只是一个汗脚者的自知之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