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物流便捷,长途带物渐成绝响。“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老话的重心以前落在“礼轻”上,现在则应换到“千里”上,即便是鹅毛这般轻巧的物什,千里之外携来而非快递寄达,情意之重,真如泰山。
不过,每到外地旅游,我总还能找到些愿意“人肉”回家的可心之物,大略有三:书,药,茶。书,指地方出版或文化机构印行的书,大多小众冷门,一旦淘到,行囊再满,必硬塞强纳,携归而后快。药,指当地土方炮制的草药。中药药性与水土大有关,异地移植,效力或减,原土原枝,最为可贵,但可遇不可求。
唯有茶,几乎各地都有。把一片树叶做出这么多名堂,衍变成蔚为大观的文化,流传历史如此之长,影响人群如此之众,真是奇迹。前几天去成都,想着此地茶风久盛,应买点本地茶尝尝。在网上一搜,当地人爱喝“老三花”。想当然地以为是用三种花焙製的茶。细一查,才知是三等茉莉花茶。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茶厂的茉莉花茶分为特级至五级,再次是“花碎”和“花末”。特花、一花、二花,价高且需凭票购买,老百姓喝不起。“三花”顺位成为最优选择。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亲民的“三花”老了,成了茶客口中的“老三花”。
搞清来龙去脉,我马上“扫”了一辆共享单车,打开手机导航,直奔最近的茶厂直销店。进店一看,“三花”又有特级之说,包装甚是精美。老板问明来意,诚恳地向我推荐一种简包装“老三花”,手工炒製的,可称“古法”。此茶比特级三花便宜一些,半斤一包,老式的牛皮纸,四方正正,老式的麻绳捆起繫好。我历来信奉“听人劝,吃饱饭”。买了一包,回家后,找出盖碗沏上,喝进口中,茶是茶香,花是花香,说不上惊艳,却很舒顺。我想,这就是“老三花”该有的味道吧,虽然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喝“老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