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陆文夫写过一篇《小贩世家》。开篇先检讨:“小贩而称世家,有点不伦不类,此地只能望文生义,说是有个叫朱源达的人,他家世世代代是做小贩的。”鲁迅《阿Q正传》起笔,也不吝篇幅解释一番,传记名目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而可惜都不合,最终定为“正传”。
按《史记》创设的体例,“世家”比“列传”之类级别更高,只有姜子牙、勾践、孔子这些王侯才能列为世家。至于“本纪”,则是帝王专属。司马迁也写了一篇《货殖列传》,是第一部为商人写的传记,记载的都是范蠡、猗顿等富商巨贾。所以,陆文夫以“世家”冠之于小贩,就未免有不安之感。
小说里,“我”是一个革命成功后的进城干部,负责打击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我”警告朱源达,小买卖“很快要被消灭”。朱源达却认为消灭不了。“我”很不服气:“蒋介石八百万军队都消灭掉了,还在乎什么小商小贩!”但多少年过去,几多狂风巨浪,小商小贩终究消灭不了。
《四妹子》是陕西作家陈忠实中篇小说代表作。四妹子为了生活,偷偷贩卖鸡蛋,凭双脚走遍了山沟塬坡上百个村庄。哪个村庄富裕、穷困,哪个村庄管得紧、闹矛盾,四妹子将这些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烂熟于心,比那些发号施令的县乡干部还了解。
这其实恰可解释“我”与朱达源的辩论问题。小商小贩,微不足道,却如同社会的末梢神经,承载着人间烟火的日常,支撑起升斗小民的柴米油盐。多少帝王将相如过眼云烟,小贩却生生不息。社会要有活力,就需要呵护好小贩。别说“世家”,就是立一篇《小贩本纪》也未尝不可。何况,还真有刘备这样的“卖履小儿”称王称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