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艺加之言/如梦幻泡影\王加

2023-11-08 04:03: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周十一月二日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静物画家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诞辰三百二十四周年纪念日。这位深受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影响的巨匠不仅改写了静物画的发展史,更留下了不少风俗画杰作。而在其风俗画作品中,他偏爱表现年轻少年们悠閒玩耍的场面。本周应景地分享一张以夏尔丹《肥皂泡》为封面的唱片,专辑出自LONDON RECORDS于一九七六年灌录并发行的“宝藏系列”,收录了和夏尔丹活跃在同时代的“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的第九十七号和第九十八号交响曲,由美籍匈牙利指挥家安塔尔.多拉蒂执棒匈牙利爱乐管弦乐团演绎。

  在西方风俗画主题传统中,孩子们吹肥皂泡的场景常常具备虚空画般的隐喻──暗指生命和时光就像脆弱的泡沫般转瞬即逝。但夏尔丹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在道德隐喻的基础上更呈现了两位年轻人沉浸在这一娱乐活动中的状态。画家有三幅存世的同名《肥皂泡》作品,从构图到人物形象仅有细微的差异,此幅作品收藏于华盛顿国家艺廊。

  画作描绘了一位年轻的长髮少年趴在窗边全神贯注地吹肥皂泡,身旁他的同伴正探头盯着泡泡的场景。趴在窗台外的左手展现出画家对错视法的精湛运用,这种趴在窗前的构图则完全借鉴了伦勃朗和弟子赫里特.道等荷兰黄金时代巨匠的作品。几根枝叶从左侧探出窗前打破中规中矩的布局,少年落在窗枱上的影子指明了光源的方位,他脑门处的高光也远比巴洛克时期的光影柔和许多;放在他肘部旁盛放肥皂泡水的玻璃杯凸显夏尔丹对静物质感的高度还原。整幅画作传递出一份静谧安宁的氛围,连同观者似乎也都在屏气凝神盯着少年吹起的巨大肥皂泡,生怕一不留神便如梦幻泡影般消逝了。   “碟中画”海顿第九十七、九十八号交响曲/《肥皂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