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竹门日语/哀而不伤\简嘉明

2023-11-17 04:03: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丈夫离世逾年,没有一天不想他;写稿之际,正值他的生忌,心中更是戚戚然。我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毛诗序》有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笔者虽然不是诗人,但执笔的时候,当然亦会受实际情绪影响;思考的时候,脑海尽是有关过去婚姻生活的回忆,点点滴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思念怀缅是人之常情。人是有情的动物,尤其创作人,喜怒哀乐难免,情感的跌宕起伏更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善于抓紧情绪爆发的一刻,配合适当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才有机会产生动人的作品。不管澎湃或是淡然,豪放还是婉约,情意真挚、细腻自然,才有机会扣人心弦,让受众产生共鸣。

  不少人曾经问我,当填词人和作家有什么困难,是否难在寻找灵感和题材,会不会因为茫无头绪而无法下笔,巧妇难为无米炊?坦白说,选择从事创作的,都是感性的一群,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要肯上心,都有可写的东西;加上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观察、联想和表达自会成为习惯,因此有关构思的事儿并不是最难的一关。

  在我而言,最难的是平衡情绪,尤其在完成作品之后,如何在浸沉于创作时的感觉中抽身,让自己回复常态,不致沉溺,才是最具挑战的环节,必须终身学习。情况就像脑海中每颳一场十级风暴,都要懂得怎样好好善后,不单要亲自清理沙泥瓦砾,又要勤于去除落叶积水,好让自己回归正常和理性的日常生活。

  幸好学习文学的我,在我国的文化薰陶中看到了前人的智慧,即使自觉远远未能达标,也能靠先哲的名言得到提醒。

  《论语.八佾》中,孔子评论《诗经.关雎》时就曾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快乐并非失去节制,哀愁不等于过度悲伤,这不仅值得创作人认真参详,尽力让作品言志化人,有利于世,“哀而不伤”更是我从今在思念丈夫时要好好研习的课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