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不愿意见到自己出丑出洋相,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在某时某刻失了体面,丢人现眼呢?
我的经验之谈:当我们自以为是而得意忘形之际,往往就是快要出丑的时刻。自以为了不起的兴奋,总是驱使我们说出不应该说的话、做出不礼貌的举止、作出令自己后悔的决定。那么,人又是怎样变得自以为是的呢?这大概跟自我认知错误有关。
我曾经读到一个故事,说一只小白狗读了主人的一本关于狮子的书,以为自己是书中雄壮威武的狮子,决定不要有失尊严地吃主人供应的食物,而是离家出走去丛林觅食。
小白狗没有找到丛林,只找到一个公园。在公园,小狗只找到垃圾桶内腐烂的食物,以及遇上了一只欺负牠的暹罗猫。最终,小白狗明白了自己的本质,不再自以为是,乖乖地回到主人家,享受丰富的罐头碎肉。
这本是给孩童说的故事,但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一个孩童说过,因为我实在拿捏不准“妄自菲薄”与“自以为是”之间的尺度。但,说到自以为是,我们又会想起另一只动物──驴子。
唐代文人柳宗元的名篇《黔之驴》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后来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用处,于是就圈养在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害怕而不敢接近。后来,老虎看到这只驴子除了大声叫之外,就只会踢,再也没有别的本领,于是牠就扑上去,“断其喉,尽其肉”,将驴子咬死了。
一般人都会以“黔驴技穷”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觉得这故事要告诫我们小心外强中干,切忌虚张声势,也不要卖弄自己浅薄的伎俩。这样的提醒固然有理,但我又想:那只“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的驴子,或许并没有想抛头露面耀武杨威的意思。
黔之驴,不是被逼圈养在山下的吗?其实,始作俑者大概是柳宗元所指的那一名“好事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