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要把钱存下来,就必须打消一些购物、娱乐的念头,而购物和娱乐据说正是刺激多巴胺的最有效方法;不过,当你真的存够一笔钱时,那种成就感又会让人无比快乐。只要不像《儒林外史》里严监生那样临死前还要存下一根灯草,养成存钱的习惯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存钱除了需要恒心和狠心,还需要技巧。那么,怎么存钱最有效呢?我记得网上推荐过不少“无痛存钱法”。把一个月的收入分为若干份,放进不同的信封里,每个信封里放多少,根据自己情况而定,但必须确保其中一个里的钱是用来储蓄的,这部分钱雷打不花。这其实是定投理财的原始版。
最近又有人发明了“假装存钱法”,所谓“假装”不是说假装存钱而是给自己假定一个消费的情境,实际上却不花。比如,假定这个周末要去吃一顿大餐,算一算吧,餐费和交通费各是几何,然后把这部分钱存起来,假装已经吃过这顿“精神大餐”啦。网友亲测,最有效的情境是怀孕。网上某女士介绍经验,假装自己怀孕了,按照孕期,计算该购买哪些东西、花多少钱,存起来,直至假想中的“宝宝”呱呱落地。当然,这齣自编自导的“怀胎十月”戏一朝分娩的不是人类幼崽,而是一笔不小的存款。
脑洞大开的网友们想出了千奇百怪的情境:假装自己是生活在养老院的阔奶奶,是穿越到异国他乡的打工者,甚至是流亡的落难公主,按照剧情设定,把每天的花销或收入存起来,还有人把自己的存钱剧本发布在网上,根据网友意见调整情节线。于是,存钱化身剧本杀,节俭和娱乐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储蓄这个曾经秘而不宣的话题变成一场大张旗鼓的社交秀。对此,有人不以为然,我却以为值得肯定,储蓄是对未来的投资,用虚拟的办法把钱存下,通向的却是真实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