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牙牙学语起,家长就会教孩子各种称呼,叮嘱不叫人尊称不开口,因为老话讲:“出门不叫哥,多走十里坡。”
近日到江西出差,受到一位当地人热情接待。在称呼对方时,想着称呼“您”过于严肃,称呼“你”不够尊重,叫“嘿”“那个谁”更不行,便想到“江西老表”一词,于是每次话前,都以“老表”称呼,很快就如自家人。
外地人称江西人“老表”,据说可能与移民有关。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大批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当外迁的江西人回乡祭祖,常以老表称呼留在当地的族人,意为表兄堂亲。逐渐老表成为对江西人的昵称,不仅外地人称江西人为老表,江西人之间也这样自称。
与老表一样,每个地方都有充满地域特色的叫法。去年一位东北导游给游客现场教学:在东北,看到比自己年龄大的男士可以叫“大哥”,感觉跟自己差不多或者比自己小的叫“老弟”;对面是女性,岁数大小都能统称“老妹儿”。而如果张口“服务员,来点餐巾”“服务员,加点米饭”这么“唠嗑”,肯定没人搭理。
齐鲁大地的山东是孔孟之乡,具有尊师重道的历史传承,在山东打招呼,不管性别、年龄和职业,都可以称为“老师”。在重庆,不分老幼尊卑,“老师”也是对陌生人尊重的统称,成为当地的一种社交礼仪。
四川话中,称呼年纪小的女性常叫“幺妹儿”,年纪大的叫“孃孃”,听起来透着活泼。陕西人对女孩的称呼多是“女子”,许多陕籍作家在创作中都喜用“这女子”称呼笔下的女孩,相当文艺。而在网络上,很多女孩称最想去广东工作,挣钱倒是其次,主要是想听别人喊一句“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