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最后一场是香港青年交响乐团成立四十五周年的志庆演出,一月十四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
本栏评述周年音乐会,最后一场是香港青年交响乐团成立四十五周年的志庆演出,一月十四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见附图)。
该团前身早于一九六○年代创办。一九七七年音乐事务统筹处成立,一年后重组“青交”,另立青年中乐团。翌年二团出访英伦,成员包括演奏小提琴的叶咏诗、圆号的李少霖等日后音乐翘楚。
“音统处”后来改名为音乐事务处,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参与二○一○年上海世博会、二○一九年澳洲国际音乐节等文化交流。最新一代的“青交”实力依然,在名为“交响之旅”的周年音乐会,节目选编颇有“偏向虎山行”之感,显示香港新一代的音乐实力。
最意外的,是节目中包括两首由中学生创作管弦作品的世界首演。伍力曦的《人前人后》管弦乐组曲第四首在管乐运用方面颇有法国印象派的韵味,中段大号重复主题后,乐队渐强推上高潮颇见功力。由萧百通创作的《羣鱼争食》,全曲奏出的固定音型将一群饥饿金鱼一拥而上描绘得非常逼真,是一首成功的标题音乐。
同样印象深刻是鲜有演出的乐队与“小低音号”(Euphonium)《交响变奏》,二十多分钟的作品不间断演出,在指挥李星云老师棒下,乐队为独奏曾伟鹏提供高效伴奏,乐队首席麦凯荞的独奏片段让人侧目。
下半场“青交”旧生团上场,演奏莫扎特木管交响协奏曲首乐章,四位独奏家俱为前团员,包括上文提到的李少霖,与姚桑琳、蔡国田和梁宝根合奏华彩乐段尤其精彩。
最后新老二团演出著名《芬兰颂》,在甘浩鹏博士指挥下,近二百人奏出铿锵音韵。欲罢不能下,加奏艾尔加《宁录》,从微弱弦乐到全奏高潮,听来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