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龙与象\关 尔

2024-02-27 04:0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踏入龙年,有关中国龙是否应翻译成“dragon”的争论沸沸扬扬、持续不断。普遍的意见认为,中国龙形象喜庆,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dragon外貌凶猛,代表邪恶与祸祟,应将中国龙英译为“loong”以示区别。事实上,类似话题十几年前便曾引发热烈讨论,甚至还有学者提出“弃龙论调”,认为应另塑他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在对外宣传中正视文化差异、避免歪曲误读,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倘若因此迁怒于“龙”,以至于要“另立山头”取而代之,则未免有些因噎废食、舍本逐末。在国际舆论场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更重要的还是要深入挖掘和阐释我们的文化内涵,展示华夏子孙几千年来始终不渝坚守着、孜孜不倦追求着的“以和为贵、亲仁善邻”的包容豁达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想。

  正所谓“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大道理”,几年前曾轰动一时的“云南大象北迁故事”,就是个典型案例。当时,一群来自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大象穿森林、越牧场、过村庄,一路游蕩了数百公里。在媒体及公众的追踪呈现中,数千万网民集体围观象群“闯入村寨痛饮美酒,躺平睡觉萌态可掬”等妙趣横生的奇遇。

  这一系列切口贴地、生动立体的叙事报道引起国际舆论场的浓厚兴趣,铺展了一幅政府、民众接力保护自然生态的感人画卷,传达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价值取向和真挚情怀,大国公民之文明观和发展观自然凸显,不失为“中国故事”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成功讲述。说到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推动传统文化出圈,早已不能只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展示表层的文化符号,也不能局限于非此即彼的观念陈述和价值论断。

  事实证明,不管是龙还是象,都可以成为构建中国故事话语体系的绝佳载体。只要善于运用融通中外的新表达、新手段、新渠道,围绕关切点,做大共情点,增强“近者悦、远者来”的文化感召力,便可以跨越地域和观念的藩篱,达到直抵人心、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