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三颗栗子\胡一峰

2024-03-01 04:03: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友人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地点是上海鲁迅公园,只见三颗栗子工整供于先生墓前,正好压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牌的鲁、迅、墓三个字底边上,好似三枚古朴的铜钉。照片是友人的学生祭拜先生后拍的,很有几分行为艺术的味道。卫道者或以为不敬,但先生泉下有知,或许会宽容地一笑吧,对于青年,他一贯是宽容的。这大概也是他对人性和民族劣根性解剖最透彻,对人和民族之未来又抱定信心的根由所在。鲁迅先生在当年最受青年拥戴,在今日的网络上也为青年喜爱,许多网友尊之为高端“嘴替”。能说出几代年轻人的心声,不仅由于他思想的深刻,而且因为深刻得亲切。

  去年年底,我在北京看了小剧场话剧《先生来了》。剧场不大,观众不算太多,但老中青皆有,应该都是或曾是迷过鲁迅的青年。戏中,来自昆明的几位年轻演员把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阿Q、杨二嫂、闰土等一一请上了台,当然还有鲁迅自己。戏外的叙述与戏内的故事穿插在一起,串起了鲁迅的前半生,展示了这位文学巨匠和他的文学、思想独特的魅力。

  类似的“鲁迅戏”我还看过气派恢宏的曲剧《鲁镇》,用的是把鲁迅文本打碎重组的手法,另有一番风味。读经典,不出“我注”与“注我”两种读法,六经如是,鲁迅亦然。与六经相比,鲁迅更切近,注法更多而有趣味,尤能激发年轻人“二创”之雅兴。友人的学生以三颗栗子上供,亦是注法或“二创”之一种。

  和鲁迅一样成为“二创”热门的文化名人,至少还有苏东坡,除了诗文书法、壮游四海以及经典的红烧肉,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大打动了当代人的心,每有苏氏展览,多是一票难求,与其说去看艺术不如说去看人生。像东坡那样生活,像鲁迅那样思考,该是多么有範儿啊,而这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文化里最精粹最生机勃勃的部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