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伟大的透明\关 尔

2024-03-19 04:03: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日前,河北燕郊发生爆燃事件。与那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起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的,还有央视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被当地管理人员阻拦推搡的直播画面。中国记协随即发出“三连问”,力挺记者拥有正当采访的权利,也在网上引发有关“危急关头媒体该不该去添乱”的热烈讨论。

  这个问题应该辩证来看。在天灾人祸面前,一切为“救援”让路,当然是各方都必须遵循的铁律。但妥善做好应急处置、与保障公众知情权,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在遵守新闻伦理规范、不影响救援行动的前提下,媒体及时准确报道现场情况,才能更好回应民众关切,还原事实真相,防止谣言传播。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当年在汶川灾区采访报道的体验。面对源源不绝湧往灾区的媒体大军,当地政府公开、透明、有序的接洽服务安排,让人印象深刻。笔者每到一地,只需花个几分钟,便可在当地专设的新闻中心办妥地震灾区采访证。证件背面附有相关联系方式,方便咨询获取最新信息。报道提示除了提醒“注意自身安全、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外,没有过多限制,尽显温情人性。

  笔者在灾区采访十馀天,接触各阶层人员近百人,“谢绝采访、无可奉告”之类的话语几近绝迹。无论是穷乡僻壤的小学老师,抑或参与援建的工作人员,面对记者突如其来的登门造访,均能坦诚应对、知无不言,其开放文明之姿态,让人耳目一新。

  在如此近距离、全方位的记录下,地震灾难造成的残垣断壁、生死别离,以近乎“原生态”的方式袒露在公众面前。但它并未引起恐慌和躁动,相反,民众的知情权得到尊重与保护,看到了高层决策的果断有力、各方救灾的高效得力,进而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强大的合力。也因此,有外媒将此次“中国式救灾”概括为“伟大的透明”。

  十几年前的汶川尚且能够做到,今天在某些地方却依然存在“公开恐惧症”。面对突发舆情事件,总以为“解决”了关注问题的人,就能平复舆论。其实,尊重民意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主动发声,还是“捂住盖子”,这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