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哪个“多拉”\胡一峰

2024-04-01 04:03: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这代人的文化记忆里,有两个来自异域的“多拉”。一个是西洋的“潘多拉魔盒”,一打开,危害百出,世界大乱;另一个是东洋的“多啦A梦”,编织萌而暖的软科幻。两个“多拉”都挺魔幻,不过,一个是可怖,一个可爱。最近看到消息,AI创作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问世。小说采用内地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是内地第一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有人宣告:长篇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人机融合写作的时代来了。

  那么,它是哪个“多拉”?对于爱好写作者而言,有了这个平台助手,好的创意变成小说似乎更加方便了。不少人都有好构思好题材烂于腹中的遗憾。有此利器相助,佳作定能顺产问世。对于一切有文学梦想而没有文学作品的人来说,这个平台正如他们的“多啦A梦”,让每一个念头都有了实现的机会。不过,这样写出的作品,是作者想要的吗?再者,长篇小说数量爆炸式增加,与之相随的必是改头换面的桥段,老调重弹的结构,似曾相识的人物,“潘多拉魔盒”绝非自我恐吓。

  百万字的篇幅实在太长,我粗粗浏览了一下,除了AI标签之外,《天命使徒》似无特别可取之处。当然,开创者很多是粗糙的。胡适《尝试集》里的新诗,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在文学上几无可法,在文学史上却不可抹去。《天命使徒》是否会成为人机共处时代的《尝试集》,我不敢也无法断言。

  文化创造的领域,总是显露出无限的创造欲望与有限的创造能力之间的矛盾,而这也是文化前行的动力。工具的发达在提高人类创造能力的同时,又会激发出更强的创造欲望,推这个矛盾至新的阶段。只有切实认识此节,科学把控工具,使这一矛盾成为文化发展的正向力量,方能让新工具成为那个可爱的“多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