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古文日常/兰亭里的“萨乌达德”\米哈

2024-04-01 04:03: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多位文人雅士与自家子弟,齐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当天,参与这场盛会的有谢安、孙绰、支遁、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共四十余人,史称“兰亭集会”。

  众人坐在曲水之旁,各抒己怀,饮酒赋诗,而王羲之也写成了《兰亭集序》。原本,王羲之与众人一起享受山水春色,沉醉于大自然的丽日暖风,故言“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然而,王羲之心念一转,突然想到曾经历的美事、乐事,转眼间便成为过去的事情,随即感伤起来,写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每当读到这里,我总会想:有没有一个妥当的情绪词汇,可以准确描述王羲之如此的感触呢?这既不是怀想,也不是单纯的忧郁。后来,我终于找到了这一个词汇──萨乌达德。

  “萨乌达德”(saudade)不是一个人名,而是葡萄牙语的一个情绪词汇,表达了一种因失去了关心或喜爱的某事或某人而产生的复杂情感,这情感既有渴望又有忧伤,既指向过去的美好又涉及当下的渴求。

  据说,葡萄牙人慢慢体会到“萨乌达德”(当时的拼写是soidade),是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一艘又一艘的船舶,载运船员从里斯本的港口扬帆而去前往充满未知的目的地,而留在原地的亲人只好眺望海平线,渴望船员的返航。

  当时,吟游诗人唱起了这一份感伤,开始唱到“萨乌达德”一词以表达思念远去的人,又留恋昔日快乐。在一九一二年,贝尔(Aubrey Bell)在《在葡萄牙》(In Portugal)一书则写道:“著名的词语‘萨乌达德’在葡萄牙语中是对于不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事物的一种模糊的和持续不断的愿望,对过去或未来都不一定存在的事物,但并不是对于现状的不满或强烈的痛苦悲伤,而更像是在懒散做白日梦。”

  若我们怀着“萨乌达德”的心情来重读《兰亭集序》,会否带来不一样的读后感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