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盛事之都,这是近日经常听到的称号。所谓温故知新,香港如何从战后百废待兴,几十年后华丽转身,见证这个过程的人不少,但有份参与政策与执行的,没有人能超越被尊称为“香港文化教父”的陈达文。
感谢香港艺术发展局“口述历史及资料保存计划”,征得陈达文同意,以对答形式围绕预设的二十个问题,面对镜头逐一点评。
首先得补充一句:这项计划原来是由前辈周凡夫主持的。周凡夫三年前不幸辞世,留下未完成项目,艺发局遂邀请笔者代为完成。二○二一年岁末进行录影,一个下午完成。过程中陈先生完全不用纸条、笔记,洋洋洒洒道出七十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真是佩服不已。
与陈先生相识多年,也有不少机会访谈请教。可是当开机录影时,他道出的不少资料都是首次听闻的。例如他早年上海家庭文化背景、到兰心大戏院看话剧,以及战后返回上海报读复旦大学,之后来港与哥哥一起在《南华早报》当记者,然后转职到丽的呼声,遇上挚爱,改行当老师,后来成功获聘为即将开幕的大会堂副总经理,自此走上文化建设不归路。
作为行内人,陈氏道出昔日政府文化政策的巨大转变,从原来“积极不干预”,到大会堂开幕的“消极不干预”。一直到一九七三年开始投资艺术及文化建设至今,包括发展职业艺团,以及一系列演奏厅以至香港文化中心建设,过程的甜酸苦辣,包括大会堂音乐厅因台风水浸,他身先士卒抗洪情景,也为女高音江桦等本地艺术家作支援(见附图)等。用他在结论的原话,文化工作,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
二十条录影片段已经上载在艺发局网站,附以中或英文字幕,免费点击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