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翻译剧的演出味道\轻 羽

2024-04-09 04:03: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多年前,香港演出的话剧大多以西方翻译剧为主,原因是当时的戏剧爱好者较容易将外国剧本翻译成粤语,甚至是能够在外地看过原版演出,从而有把握将原剧本搬演至香港舞台。由是,香港观众有机会欣赏世界各地的优质戏剧,实属美事。然而,现代剧场亦流行将以往的剧本以新手法再呈现,故此好些既定剧本便有不同面貌再现舞台。当中有得有失,翻译剧的演出味道不一定完全符合香港观众口味。

  瑞典剧作家史特林堡于十九世纪末编写的剧本《茱莉小姐》,算是西方剧坛其中一个经典剧目。本年香港艺术节演出了《茱》的粤语版本,将原著的时空转移至“二战”之后的香港,改编成分更高。这个版本表面上与香港观众较有关联,剧中描绘当年英国人对香港人在殖民时期的压制,我理解这只是改编者的切入点,全剧至尾声录像的寓意,显然是希望主题达到寰宇性:人人都应平等,但这将原著的男女两性和阶级差异议题演绎得太过虚无缥缈。另外,剧本虽然交代男主角的司机曾任职海员,以及其中一位饰演“妈姐”的女主角为洋人老板长期工作,但该两位演员在剧中却说着流利英语,其表达能力和角色形象都欠说服力。最后,故事背景从原著的夏夜改至农历年三十晚,但全剧却欠缺相应气氛,也难令观众投入。

  香港话剧团近期演出英国剧作家罗拔.艾克编写的《医.道》,是近几年在西方舞台受欢迎的新剧本。原剧以医疗事件为故事骨干,实际主旨有关西方社会的种族、阶级、性别,以至官僚体制争议。粤语版本没有将时空和背景移植,原剧有关的黑人角色,“话剧团”亦没有安排特别角色造型,只由演员在台词上作出交代。虽然全剧的翻译味浓厚,但观众反而可以从“远距离”体会文化差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