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元宵》\轻 羽

2024-04-17 04:03: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香港舞台剧发展的重要转捩点。表演场地陆续兴建,职业剧团先后成立,香港的戏剧艺术正式踏上专业路途。香港是东西文化汇集之地,戏剧艺术亦不遑多让,七十年代末期成立的中英剧团,顾名思义,反映了剧团同时着重推动中文和英文戏剧,甚具特色。莎士比亚原著的《第十二夜》,由剧坛“鬼才”陈钧润作出文化移植,改编成粤语话剧《元宵》,不单将故事时空搬至唐代广州,全剧更以古文诗词作对白,清幽古雅,当中亦不乏粤语方言特色。《元》剧于一九八六年由中英剧团首演,其时令香港观众耳目一新,拍掌叫好。

  我看过《元》剧的首演及重演版本,最近该剧再次演出,另有一番滋味。

  新版本仍然以陈钧润的改编剧本为演出蓝本,外籍导演薛卓朗希望另辟新意,兼顾莎剧原本的节奏韵味。从舞台表演效果而言,可谓得失参半。新版本在香港文化中心剧场以横向舞台作单面观众演出,视觉效果虽然宽阔,但是演员从左右侧台登场,怎也耗用时间,影响演出节奏。另一方面,演员分布舞台宽大演区,难以凝聚焦点,亦削弱了演员之间的紧密交流。此外,当年的《元》剧版本以简约形式进行,演员身穿轻便戏服,营造剧场表演效果,几个主要演员都一人分饰两个角色,由此而展现演员多变的个性和形体动作。是次新版本由年轻演员分担各个角色,风格较为传统。

  剧团有意识地突破《元》剧的既定框框,由新一代演员担纲演出,亦展示文化传承的良好意愿。剧团不妨加强年轻演员的传统表演基础,例如诗词演绎技巧,那么演说古雅台词便能更添韵味。另外,演员若可增强传统戏曲技艺训练,毋须以真剑互相搏击,那便更能配合全剧的虚拟写意气息,让唐代广州的风情流转在现代舞台之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