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樸散为器/“鼓上安风扇”\冯爱枝

2024-05-22 04:03: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坐在无聊的公交车上,经常被动地听身边三俩一伙陌生乘客毫无遮掩的大声聊天。对于传过来的乱七八糟的聊天内容,我对谁怎么走狗屎运发了财不太关心,对闺密出轨的八卦也无兴趣,唯一喜欢竖起耳朵听的就是吹牛皮。比如,前几天乘公交路过一个三甲医院,一人翘起大拇指往医院一撇对旁边朋友说:“我同学在里面做护士长,有事儿说话!”她的朋友也是说话只有大没有小:“巧了,我同学是这家医院主任医师,说话也好使。”

  嘴上两张皮,上下翻飞使劲吹。基于积累的阅人与阅事经验,我判断,说“有事儿说话”的那个人和她的朋友都是鼓上安风扇──吹牛皮。前者的同学可能只是一个小护士,并不是护士长;后者的同学可能才刚刚工作,也并不是主任医师,甚至这位同学压根不存在。大家都晓得吹牛皮不上税,待朋友真遇事要找帮忙,到时再以“和那个同学很久没联系了”或者“关系没到那份”的理由搪塞。

  “吹牛皮”一词,据说来源于黄河上游使用皮筏渡河的实践,由于地理和交通限制,那里的人们发现可以利用牛羊皮制作成皮筏来当渡河工具,其中,牛皮筏因为牛皮体积较大需要几个强壮的人轮流往牛皮袋里吹气才能完成,由此如果有人说他能单独吹起一张牛皮,大家就会认为他在说大话。

  说大话、吹牛皮为什么普遍存在?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分析得很到位:“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两千年前的论断,和今天大众传播学理论几乎一致。

  生活中皮筏要做,牛皮当然要吹,但要掌握分寸,否则就是古人担心的用笔墨者皆“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或者如《笑林广记》中所讽刺“上嘴唇触天,下嘴唇触地”之人,被问身子在哪里,答曰“只见他挣得一张大口”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