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古文日常/“多病多愁心自知”\米哈

2024-05-31 04:03: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自古以来,文人多愁善感,但又因此写成了不少好作品。例如,唐人白居易感叹自己尚未年老,却病痛缠身,以致人未老髮先衰,于是写了《叹髮落》一首好诗:“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髮先衰。随梳落去何须惜,不落终须变作丝。”

  我想,多愁善感的人,不都是文人,但文人的多愁善感,又特别难于处理,理由是文人的语言能力相对好,我们难以说服他们,而文人的敏感程度又比较高,我们难以开解他们。那么,我们只好以文人之力,解文人之忧。

  十六世纪法国哲学家蒙田是一个以散文书写哲学的文人。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大多受到了他的文字影响,也有说他是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

  蒙田的“悲观”,在于他的怀疑论,他告诫世人:“不要相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东西”。但,蒙田的“乐观”,也在于他在怀疑之中抱有的理性:因为没有绝对正确,所以凡事都可以从正反两面思考,也因此,人要谦卑地对待世界,持续地以理性来自我怀疑:“我知道什么?”(Que sais-je)。

  自我怀疑,如何解忧?其实,悲观的忧愁,常常来自于不必要的敏感与自负。我们敏感于身体或处境的变化而忧烦,我们自负认为待遇对不上自我价值,又或感到别人不跟随自己的意见而生气。这些负面情绪,来自于我们认定了某一个想像是事实的全部。在此,蒙田提醒我们,既然凡事没有绝对,何来敏感、自负与执著于某个单一的诠释呢?

  我们不需要否认自己逐渐年老的事实,这是生理上的必然现象,只是我们不必要认定年老等同衰弱、等同一种合符多愁善感的状态。年老,可以是身份的转换,让人从照顾者变成被照顾者的角色,而人是可以享受被照顾的;年老,也可以是生命目的之转换,让人从行动者变成思想者,又或经验的分享者。

  有了这样的认知,每一次望到镜中的自己白发越来越多,我都跟自己说:请期待一头白发的品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