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青岛寄来一张明信片,盖了“香港中路”邮局的邮戳,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了二十七年前。那一年我考上了重点高中,爸妈为表示奖励,暑假便一起到青岛旅游。当时,香港已回归祖国,刚刚更名的“香港路”两侧花团锦簇,喜庆气氛令人印象极深。
一九九七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香港年”。为了迎接和纪念香港回归,不仅北京树立起了倒计时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也纷纷举办活动。影响最深远的,恐怕就是纷纷将某条道路更名为“香港路”。笔者山东老家周边就有十多个市县有了“香港路”。全国计来,总数在上百条。数量之多,恐怕只有“北京路”可媲美。这饱含了各地人民对香港的一片深情。
九七年以前,内地的“香港路”主要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上海在一八六二年就有了“香港路”,或是历史最悠久的;天津在一九四六年将原英租界里的一条路更名为“香港路”。青岛、武汉等地的“香港路”都是九七年出现,杭州则将当年新建的一条路定名“紫荆花路”,异曲同工。
上海的“香港路”只有三百多米长,武汉的也不到一点五公里,而青岛的“香港路”,包括西路、中路、东路三段连在一起,近十七公里,是青岛最繁华的主干道,集中了经济、金融、商业和海滨景区。青岛“香港路”,堪称整个青岛乃至山东的封面。
而且,这条路的选取,也颇为用心。“香港路”中的一段原来是“湛山大路”,这是德占时期最早修筑的公路之一。青岛与香港类似,也有着被西方列强侵占、租借的屈辱。一八九七年,德军占领青岛,翌年租借胶州湾。到一九九七年,恰好是百年。青岛“香港路”,成为见证国家从积贫积弱到崛起腾飞的最好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