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大湾区沉浸在一片浓厚的节日氛围中。赛龙舟、包糉子,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与活力。
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城市,在端午节期间更是将非遗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赛龙舟,这一古老的竞技活动,在深圳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成为了市民和游客争相观赏的热门节目,包括香港在内的多支参赛队伍在大沙河、新洲河水域燃情开桨,河上奋楫争先,河畔观众热情如火。有商场和景区推出汉服体验,很多年轻人参与。端午节期间,舞龙、舞狮、舞麒麟等传统表演艺术,也深受欢迎。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例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乐郭氏正骨法”,这一技艺在深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此外,还有源于陕西的剪纸艺术、源自潮汕的皮影戏等,这些异地非遗项目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
深圳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上,更体现在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上。
在深圳,一些传统的非遗技艺在设计师们的创新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产自岭南大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在设计师的巧手下,变成了时尚与古典相结合的佳作,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做法,不仅让非遗技艺得以传承,更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已有近三百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二百多人。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新“非遗”已成为文旅消费的热门选项。不只在深圳,在大湾区其他城市,人们都可以在传统节日里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新式非遗技艺与民俗活动,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活力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