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年学术休假,有幸从北到南,到内地多所高校交流。座谈、报告等工作之外,顺理成章一起共进午餐、晚餐。同仁热情好客,让我受宠若惊。不光餐桌上菜式丰盛,而且他们礼数周到,把我衬托成了“野蛮人”。
吃饭要排座次。尽管是圆桌,谁坐中间,谁坐两边,谁坐门口大有讲究。现在饭桌上不再流行灌酒,但吃饭时要敬酒、祝辞,不敬似乎就是不礼貌,哪怕我每次只喝水。菜端上来,要给同桌夹菜、舀汤,不管对方爱不爱吃。吃饭吃到中途,谁有事需要先走,主人至少要送到电梯口。更特别的是,一起坐电梯上、下楼,谁先进电梯,谁后进电梯,都要礼让半天,总让我担心后面不相识的等电梯者着急上火。
和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中国学者聊天,她说这些都展示了西方“柴火棍文化”和中国“涟漪文化”的差别。前者强调独立、距离,哪怕一起扎成“篱笆”,相互间界限分明。后者则不然,国人的传统人际关系如同心圆,又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涟漪层层蕩开,“始作俑者”和最终影响到的人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反映到饭桌上,西方人有话直说,尊重他人选择,爱吃啥、不爱吃啥都是个人行为。中国人却要再三礼让,哪怕客人谢绝也要给倒酒、夹菜。
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不过,餐桌礼仪也是表演身份的一个机会。某次和几名教授吃饭,为节省时间,上了一个菜大家就开动了,让其中一位十分震惊。他说该等到两个菜再吃,成双成对才吉利。后来他自述老家山东。圣人之乡,礼仪之邦,规矩多多,倒也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