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古文日常/没有终极的无聊\米 哈

2024-06-14 04:03: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曾经写了一首十分孤独的词。她在《减字木兰花.春怨》写道:“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词中描写一名女子从白天起,孤形单影地坐立,又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来唱和,而到了夜晚,还是孤零零地就寝。她独自一人,久久站着凝望自己,倍加伤神,点点的微寒更撩惹了愁绪。女子感叹,这份愁情没有谁能够见到,她泪流满面,泪水把粉妆冲洗得没有剩下一半,她愁病交加,哪怕把灯芯挑了又挑,终究难以入眠。

  朱淑真写出了一种孤独到病的状态,而有过这样经验的人,不属少数。曾经,有不少哲学家都探讨过孤独,而其中一个说法是,孤独之所以伤人,在于无聊,而非一个人的状态。

  一个人,可以生活、创作、自在,那么这“一个人的状态”便没有产生孤独感。然而,当一个人感到无聊,孤独感便会产生,引来坏的情绪与想法,而齐克果更直截了当地说:“无聊是恶的根源”。

  若然“无聊是恶的根源”,那更可恶的是,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将它根治。悲观的叔本华提议我们,无聊是人生不可回避的结果。他认为,生命是不断追求我们以为可以带来愉悦或消除不满的事物,而一旦这目标到手,人反而不会有铺天盖地的喜悦,而是进入下一个无聊的循环。

  叔本华写道,人无聊时,就“像猛兽一般虎视眈眈地盘旋在安逸生活的上空”,接下来我们会为自己订下目标,以为这目标可以带来安逸,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个无聊的追逐过程。

  作为悲观大师,叔本华的见解合乎他的人物设定与思想进路,但我想:既然生命没有终极的安逸,或许也不会有终极的无聊,任何的循环,大概也可以是有意义、有益的过程,就像皮肤必然一天一天地衰老,难道我们晚上就不用去敷面膜吗?抱歉,如果我给了一个无聊的比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