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苏三的新台词\蓬 山

2024-06-19 04:03: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跟文字打了几十年交道,如今发现自己几乎成了半文盲,确切地说,是“网盲”。许多网上的文字、视频字幕,动辄就一大串空格、星号、叉号、方框,需要联系上下文再重读两遍,才能顿悟。“死”“杀”“钱”“病”“血”都被各种符号取代了。

  网站和社交平台或许有自己的苦衷,为了防止有人传播血腥内容或进行金钱诈骗。然而氾滥到连正常的语言表述都有避讳,如“献血”成了“献X”,“钱”用“米”代替,如此糟蹋汉语,岂不贻笑于国际?讳言“死”“杀”,标榜是为了保护网民,但这种对语言的戕害,副作用岂非更大?而且,亦未免太玻璃心了。

  《玉堂春》的苏三,有不少对白、唱词曾被改动。如,“待我辞别狱神,也好赶路”,被改成了“待我辞别辞别”。又如,“十六岁开怀是那王公子”,“开怀”也被改成了“结交”。“想当初在院中缠头似锦”,被改成了“艰苦受尽”。为什么要改呢?“狱神”涉嫌迷信,“开怀”涉嫌黄色,“缠头似锦”大概不符合正能量。汪曾祺为此写过一篇《读剧小札》,结尾写道:“‘玉堂春’是谁改的?可能是朱熹。”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朱熹师生当年在福建推行“禁戏令”,又把《诗经》里的几十首情诗定性为“淫诗”。而朱熹式的道学家,更是延绵不绝。前两年,《星星点灯》的歌词“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也被改为了“总是看得见”。

  鲁迅有一篇“小”文《小杂感》,也有对道学家的辛辣讽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现在视频平台,“裸”字也讳了,“裸体”都成了“L体”。凡此种种,肆无忌惮摧残正常的语言审美和文化价值,朱熹都要自叹弗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