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牧在池州担任刺史的时候,友人张祜前来探访。杜牧见张祜因仕途不顺,心中纠结郁闷,便决定与他同游当地名胜九峰楼,更写了《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一诗。
诗中,杜牧写下了令人深思的一句:“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其意思是,眼睫毛就长在眼睛的前方,人却长期看不见,而真理从来不在身体之外,人还要到何处去寻求呢?
明明每一个人都有眼睫毛,但我们却没有想到“睫在眼前长不见”的一番道理,这是杜牧的独到,也是此句之哲理所在:我们以为自知,却只是自以为自知。
说到自知,我想到位于古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上的三句箴言之一:“认识自我”(know thyself)。历代哲学家或多或少都在遵循这神圣的教训,以认识自己来探索真理。对于自知,不少哲学家都是乐观的。举例,笛卡儿说道:“我可以清楚察觉自己的感知、情绪和欲望。前提是,要谨慎判断自己所察觉到的一切。”
乐观于自知之明的哲人(我想,包括杜牧),基本上都会认同康德所言的“内感官”(inner sense)。换言之,我们可以用眼睛觉察外在事物,同理,也可以用内感官觉察内在的自己,也就是自知。
然而,康德同时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知,他说道:有时,“我们无法彻底了解自己那些突如其来的举动包藏了什么秘密,就算透过严谨的反思也没用。”
所以,康德是自相矛盾吗?我不认为是,相反,康德是要我们明白,人既可以积极地以内感官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但同时亦要保持谦卑,不要自以为是,毕竟多么睿智的哲人也有无法了解自己的时候。
这样的道理,又叫我想回“睫在眼前长不见”这句话。大家想一想:长在杜牧眼前的眼睫毛,究竟是杜牧自己可以看得清楚,还是站在对面的张祜可以看得完全呢?有时,认识自己,除了由内窥探,也可以靠朋友的真诚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