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父亲节为何没有存在感\胡一峰

2024-06-24 04:03: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的父亲节过完了,和往常一样。“父亲节为什么没有存在感”上了热搜,其实,这个话题已被讨论过多次。连续几年,父亲节的存在感竟然来自于它没有存在感。这种待遇大概是其他“节”没有的吧。

  对此最感不满的,不是“父亲”而是商家,至少我作为父亲,并没有因为这个所谓“我的节日”没有存在感而难过。商家哀叹父亲节没有存在感,主要因为难以借此掀起购物热潮。当过儿女的人都知道,给父亲选礼物是天下最难的事。我记得二○二三年天猫“双十一”购物节男性消费力首次超过宠物狗,成为大新闻。而排在男性消费品前三的是公路自行车、电竞产品和冲锋衣,如果拿这几样作礼物的话,中老年父亲所需无多,年轻父亲的子女绝大多数还没有购买能力。

  父亲节没有存在感和缺少文化基础有关。既称为节,离不开情感和仪式以及由此二者综合成的文化。父亲节作为舶来品,缺少如传统节日那般深厚的文化积澱,也没有长期传承的仪式节目。而且,中国文化里的“父亲”从来都是负重者形象,以沉稳、含蓄、威严为特征。传统社会父权深重,《红楼梦》里贾政只要一出场,宝玉哪怕正在和姑娘们热闹过节,气氛也立马降到冰点。现代社会父亲的权威少了很多,不过,看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便知“父亲”威严消散,负重依然。曾经很火的春晚歌曲《常回家看看》源于词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其中唱到“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父亲扮演的角色是事业导师。这样的“父亲”不会热衷于过什么“节”,硬塞给他一个“节”,也热闹不到哪儿去。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这句话,是中国式父爱的最佳描写。因此,对于父亲,至少中国父亲而言,最好的位置是在背影里,而不是节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