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姜萍背后的中专生困境\关 尔

2024-06-25 04:03: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夜之间,就读于江苏某中专学校服装专业的姜萍,成了社交平台上“热辣滚烫”的焦点人物。在一场高手云集、门槛极高的数学竞赛中,她一举拿下全球第十二名的佳绩,并成为该项比赛史上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

  名不见经传的踩缝纫机的中专生,出乎意料地吊打众多数学大咖,让人啧啧称奇。人们对她的好奇和兴趣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几乎忘了关注前十一名优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毕竟,与她同时登上榜单的北大、清华、剑桥、哈佛等名校的高材生们,都是公众认知中“该出现在那里”的人。相比之下,姜萍的中专学历背景,显得尤为格格不入。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缘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中专生的刻板印象。目前,内地中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完成初中课程后,学生们将通过中考的筛选,一部分流向升学方向的普通高中,一部分进入职业方向的中专技校。在大部分城市,中考的淘汰率高达百分之五十,换言之,一半的孩子在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便失去了获得更优教育资源、并凭此实现阶层跃升的机会。

  “普职分流”的政策初衷,是为禀赋各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通道,让那些不太擅长文化课学习的孩子,不必勉强挤上高考“独木桥”,而能够尽早学到技能专长,在其他赛道上体现自身价值。但实际上,这些被高等教育“放弃”了的孩子,往往被贴上“学习差、没前途”的身份标签,遭到社会的歧视和无视。

  能遇到伯乐王闰秋老师、并被发掘出数学天赋的姜萍,无疑是芸芸众生中的幸运儿。而她的成千上万的伙伴们,只能在中专学校普遍存在的“放任自流”的管理中,迷茫困顿地混过三年,然后背上行囊挤上火车,到沿海城市当流水线普工或饭店服务员,年过中年后无力打拼,再返回家乡开个小店养家餬口。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原本也许是个数学天才。

  要让更多中专生像姜萍一样,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注,不能单靠“王老师神兵天降”这样的偶然性因素,而要依靠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让分流不至于成为“分层”,让那些被应试教育淘汰了的孩子,能有底气相信,野百合也有春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