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说到,对人生真正重要的课堂,绝大部分都在上幼稚园时学习过一次,例如礼貌、守时、善良、诚实、规矩、忍让、感恩,等等等等,而如果非得为这些课堂配上一个主题,那就是“品格的学习”。
为什么品格的学习,先于其他课题的学习,而成为了学前教育的主轴呢?或许,这意味着品格学习,比语言、算术、推理更为重要,因为品格是一个人的本质,也很大程度上定性了人的行为,而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品格学习,最好从习惯着手,而习惯的形成,最好从小做起。
亚里士多德说道:“品性虽非与生俱来,却与天性不相冲突。我们生来就有潜力发展良好的品性,不过得透过习惯加以培养。”品格的学习是虚的,难以具体说明,但习惯的培训却是实的,可以一步一步慢慢养成。
习惯跟人主动打招呼,我们养成礼貌的品格;习惯早十五分钟到达目的地,我们养成守时的品格;习惯将心比己的运用同理心,我们养成善良的品格;习惯凭良心说真心话,我们养成诚实的品格。诸如此类,我们透过不同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品格。
我喜欢亚里士多德如此对于品格与习惯的理解,因为这告诉我们,品格虽然受到天生性格的影响,但人始终可以靠着后天的努力去改变之。人可以选择成为善良的人,正如休谟说道:“若你深信,品行端正的人生值得追求,也有足够的决心催促自己成长,那么你势必能够看到自己的蜕变。”
但,为什么我们从小学习养成良好的品格,却不是每个人都品行端正地成长呢?或许,大人世界的名利、欲望、自私,太过诱惑,以至于物欲世界的成人礼,又提供了另一套形成坏习惯的过程。
每当想到这些,我又会想起一首相传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童年时写的《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童真,实在是品格学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