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上海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中国留美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会议。一天半的议程节奏紧凑,内容丰富,发言精彩。与会者有内地大学的教授,海外高校的同行,还有在读博士生,老、中、青三代汇聚一堂。各人的研究从冷战风云到某个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题目涉及族谱、针灸、茶叶、咖啡、丧葬、妇产科、广场舞、回忆录、诗歌、戏剧、传教士、留学生、海外华人社区等。不但选题新颖,且无论大小,都能从国际交流的角度加以分析,契合会议主题。
这是我在疫情后参加的内地首个有海外人员入境出席的学术会议。国际会议一般要提前一年筹备,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本次直到会议开始的一个半月前才正式确认举办,工作人员的辛劳、忙碌可想而知。多亏东道主师生筹划周密,组织有方,保证了各项议程顺利进行,交流热烈、高效。
会议在上海闵行区紫竹高新区的一家酒店进行。闵行区原为上海市郊,十几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华师大先后迁入,又有多家高科技公司加入,才慢慢热闹起来。不过,和市中心相比,这里依旧算得上地广人稀。酒店附近有风景如画的兰香湖,营造出远离尘嚣、潜心研学的氛围。和中外同仁相聚一堂,重逢老相识,结识新朋友,同饮共餐,妙语连珠,更增添了欢乐。
正如会上前辈所说,学术研究有时枯燥、孤寂。但有同仁相伴,给予思想的撞击,情感的支撑,我们也就能无怨无悔走下去,努力创造出“有思想性的学术,有学术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