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王安忆对台港地区作家有着较多了解。王安忆的父亲王啸平是归国华侨,一九八三年她又和母亲茹志鹃一起受安格尔和聂华苓之邀去过美国的爱荷华,“南洋”背景和“西洋”经历,使王安忆比起同辈作家来,更具“全球”视野和“包容”气质。这种“广”视野和“大”气质,也体现在她对中国台港地区作家的认识上。
比如陈映真,在王安忆心中就是一位有着“奇异的爱心”的作家。陈映真的作品不但令王安忆深感震撼,而且也使她对陈映真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充满好奇──这可能也是陈映真能成为王安忆“精神导师”的原因之一。对于于梨华的小说《归》,王安忆认为此作“写婚外情,一般的故事,但描写有世故人情,因此略上一筹”;看了钟晓阳的《流年》,王安忆认为“有了些世故”,比《停车暂借问》好;“又看朱天心的《爱情》,写一个孤寂的男生,女生的母性在初恋中焕发出来,很动人”。除了陈映真,李碧华或许是王安忆评价最高的台港作家,她认为“这个作家非常了不起,她有很多奇思异想”。对于李碧华的《胭脂扣》和《霸王别姬》,王安忆认为前者“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后者则“人物关系,先天就带有两重性”:一个花脸和一个男旦,首先“是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的关系”,同时又有一重虚拟的“非现实、反自然的关系”──“戏台上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关系”。这种“先天就带有两重性”的人物关系,在王安忆看来是小说“编好故事”的最佳“范例”──很显然,李碧华在王安忆的台港作家认知中,已具有“典范”意义。
王安忆在爱荷华时,与彦火(潘耀明)“同期”,因此她有一篇《港人彦火》专门写潘耀明。在王安忆的眼里,“彦火特别忠实他的短促和零散的回眸”,他的散文“在直面现实的时候,略微有一些旁顾”。
王安忆对台港作家的评说,话虽不多却句句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