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的生活,手机比我自己还“操心”,却常常“操心”不到点子上。发现这一点,是因为近来外出比较多。每坐一次飞机,手机里都会蹦出二十多条信息,刨去航空公司发来的短讯微信,出自手机内置的智能日程软件的也有十多条。从催促我去预约选座开始,反复提醒我不要忘了值机,尽早预订送机的士,等等。
同时,手机还帮我精确规划行程。有一次的航班是早上七点五十五分起飞的,头天晚上,手机几次提醒我,明早应该五点零五分起床。时间建议得如此有零有整,我相信手机兄是做过精确测算的。但是,根据我的经验,考虑清晨从我家到机场的路况,再加上办理登机手续,两个小时绰绰有余。我又非妙龄女子,出门需要大把时间梳妆打扮。作为一名长年理板寸的中年男士,夏季出门,衣着简单,刷一下牙,抹一把脸,十几分钟足以大功告成。因此,我给自己规划的是五点四十起床。当然,凡事赶早是不错的。早一点起床,路上从容些,万无一失。但对于一个习惯于晚睡的人来说,早晨哪怕多在床上躺五分钟都如吃了十全大补丸般惬意。于是,我狠心拒绝了手机的建议。
如果人工智能在提供服务时把万无一失作为标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或许更“顺利”,却未必更“顺心”。因为,这种万无一失往往为了留出余地而增加了时间或机会成本。以出行规划为例,如果我在外地旅游,对当地的路况等不够熟悉,很可能就听从手机的建议行事了,也就有可能浪费了本可用于看风景识民俗的宝贵时间。
这么看来,手机虽已十分聪明,但它的“操心”还不够贴心。就以出行时间规划来说,至少我手机的智能表现得不够个性化,它只善于测算出行的一般用时,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出行者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个体偏好。我想,在这方面继续改进,大概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之一吧。